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微博
  • Qzone
  • 微信

江畔千年民窑 外销广州宋瓷

362670918 2019-6-13 16:12 1927人围观

  在中国各个角落,分布有大大小小用来烧陶瓷器的古窑遗址。正是他们以匠心打造瓷器这一种热销中国货,才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广东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古窑林立。但很多人不知道,广州也曾有几座千年古窑。

  据考古资料显示,广州历史上主要有西瓜岭窑、西村窑、沙边窑、曾边窑四座古窑,除了西村窑之外,其他尚有遗址存在。其中,有两座古窑就分布在番禺区珠江水道旁,分别为北宋沙边窑遗址和唐代曾边窑遗址。

  这些古窑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在古陶瓷研究专家的带领下,寻访古窑遗址,倾听古窑故事。

  两座千年古窑相距不到2公里

  在番禺区珠江水道旁有两座古窑遗址,分别为北宋时期的古窑沙边窑和唐代的曾边窑遗址,两者位于珠江市头水道、新造水道南岸,相距不到2公里。

  沙边窑:

  添彩“广州宋瓷”

  沙边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市头沙边村,北临珠江市头水道,三面丘陵,是北宋时期广州地区除了西村窑之外的一处主要生产出口外销瓷器的民窑工场。当时在村外几座山岗上,依山势建有近10座长40多米,宽近4米的烧制瓷器的民窑,远远看去仿佛巨龙匐卧在山岗,人们称之为“龙窑”。烧制青、酱、黑色釉的碗、碟、杯、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通过珠江上的国内外商船运往各地,并经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

  早在1957年的《文物》中就有记载:“沙边村的内外,古瓷碎片,匣钵、垫饼俯首可拾,而且满布附近的五六个山岗”,1990年市甘蔗化工厂建设,由广州市和番禺区两级文物部门联合进行考古发掘,揭出3座龙窑。2008年,沙边窑遗址(包括沙边村东的大顶岗、孖窑岗、陈岗、后底岗等)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陶瓷鉴定专家、副研究馆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建林认为,番禺沙边窑与西村窑同为规模比较大的宋代民窑工场,他们的发掘出土让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广州宋瓷”这样一个新成员。“它们的风格多仿造吸收各名窑瓷器,以青釉为主,基本供出口外销。”

  曾边窑:

  唐晚期重要文化遗存

  在距沙边窑不远的新造镇曾边村和南约村交界处,分布着另外一处古窑遗址——曾边窑。2010年7月,曾边窑被列入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据番禺区文物办资料显示,曾边窑遗址地处地铁四号线新造站出口旁一处名为曾边坑的山岗上,窑址主要分布在山岗西坡隶属南约村农田,已被农田整改和地铁施工破坏,现地貌为多级台地,其上种植果树和香蕉及蔬菜等,地表和阶梯状的台地断崁上已裸露出大量陶瓷器残片和窑壁残块等文化遗物。附近有村民近几年挖筑的鱼塘,并在周边的松土堆上随处可见大量的陶瓷碎片,还有可以复原的青釉饼足碗等。

  去年2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广医南侧道路工程,对该项目线路经过的曾边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发现唐代窑迹1座,泥池1座,墓葬1座,灰坑12座,灰沟4个,出土小件文物92件(套)。出土文物多为青釉陶瓷器与陶器,部分釉陶盆外底、陶罐碎片上刻有文字。从出土器物的造型可初步判断遗址年代为晚唐-五代;窑体被破坏严重,从现有保存状况和遗留的具体形态来看应为馒头窑。

  “由于历年的耕作及水土流失,窑体已相当残破,保存情况差,无法见其原貌。”考古工作报告称,本次考古发掘获得唐代晚期窑址一批重要文化遗存,为开展广州唐代时期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揭秘:

  番禺为何独占两座千年古窑?

  广州四座千年古窑中,番禺为何独占两座?

  许建林表示,一是得益于本地有适合烧制瓷器的瓷土条件,“烧制陶器很多土壤都可以,但是烧制瓷器必须要有高岭土。”二是番禺两处古窑都处于依岗临水的地理位置,为瓷器产销提供了便利。如沙边窑和曾边窑都选址在河道附近,如此得水运之便,既利于材料采集运输,也利于生产后沿水道外销出口。

  据了解,直至明清时代,市头沙边一带仍是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在沥滘水道南岸有一条涌入珠江的南村地区最大的河流蓼涌,长约300米,宽约50米,是装跷锏穆胪贰Rすず图沂粲2000多人,日常的交易在窑场南面的蓼涌畔,据说以“日中为市”逐渐形成一个集市叫“市头”。后来,在市头村南面又兴起一个村,因在市头之南,所以叫“南村”。所以,村民就有“先有市头,后有南村”的说法。

  许建林认为,主要出产出口外销瓷的沙边窑的衰落与广州古港对外贸易的变迁有着直接关系。北宋灭亡后,宋室迁都南渡,对外贸易重心口岸从广州变成泉州,泉州一跃成为当时第一大港。广州失去全国最大港口的地位,沙边窑也从此走向衰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沙边窑是作为古代广州窑的重要窑场,产品主要外销出口,是广州参与“一路一带”的历史见证,功不可没,而且意义重大。

  探访沙边古窑:

  随手拾起来自宋代的瓷片

  作为陶瓷鉴定专家的许建林和女儿许颖乔曾寻觅和考察过广东各地古窑遗址,搜罗不同的瓷片标本,对广东古窑颇有研究。“几年前,我们去考察过,位置很不容易找,现场也很荒芜。”近日,记者在许建林老师的带领下寻访沙边窑遗址,从南村镇市新公路拐入一条小路,沿无名小路蜿蜒前行,来到一家农家乐处停车,再徒步一段小路,眼前就是一处矮矮的岗地,许建林说,这里就是沙边窑遗址了,只见坡顶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沙边窑遗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更清晰表明此地为古窑遗址的是坡地上随处可见的瓷片、破损的匣钵土块,经雨水冲刷部分瓷片裸露在外,呈现瓷片原有的青釉色。“在这里,可以说随手捡起一块瓷片,都是来自北宋的。”许建林告诉记者。

  许建林说,沙边窑为一处废弃的窑址,瓷片源于此窑丢弃的烧制不成功或破损的瓷器,“虽然是一些瓷片,但是它们构成了沙边窑遗址的一部分,属于文物保护范围之内。”

  “这只是沙边窑最主要的一口古窑遗址,在附近山岗还分布着另外两口古窑遗址,但这些窑址因被荒草树木掩盖,连残留瓷片也无处寻到。”许建林老师表示,沙边窑为龙窑结构,即依山丘建起的一个长长如龙状的窑,根据考古资料,沙边窑长40多米,“属于龙窑中小窑,国内发掘的最长龙窑遗址长100米。”

  据了解,在沙边窑遗址附近还有一处古井,与古窑有着密切联系。记者在村民指引下,找到了这口名为“罗隐井”的古井,为番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古井井口由六边菱形麻石砌成,井口满布青苔,井水较为清澈。附近一位廖姓阿婆告诉记者,“在20年前,我们都是直接从井中打水泡茶做饭,近年来随着附近出租屋越来越多,这口井的水质状况也有所下降,不敢直接饮用了。”

  说起这口古井的来历,廖婆婆来了兴致,“听说这口井是一位乞丐神仙用拐杖在地上敲了一下,就有了这一口甘泉,窑工们于此饮水。”

  探秘库房文物:

  沙边窑的成品率并不高

  记者进入番禺博物馆文物库房,发现沙边古窑出土的瓷器文物以青釉为主,黑、酱色釉也有一些,器形以碗、碟、罐为主,有极少量是青釉绘褐彩的盆,不少经过修复,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碗、罐。

  许建林表示,古窑的年代主要是从出土瓷器文物的特征来判断,“你看这些瓷碗,高圈足、薄唇口,只要有这些特征,就是北宋年代的。”

  记者还见到了罗隐古井传说中所说的“粘连的瓷碗”,它们为何会发生粘连?许建林认为,这与当时沙边窑瓷器烧制方法有关,“与宋代著名的耀州窑相同,沙边窑采用匣钵加垫饼的方法,火候约在1300度左右。”许建林解释说,匣钵为陶制的烧制工具,一般一个匣钵装一只碗去烧制,而在沙边窑为了节省成本,出现一只一个匣钵装几个碗的情况,再加上火候把握不好,碗容易发生变形,导致了粘连状况。“从现在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沙边窑的瓷器成品率并不高。”

  记者注意到,一些碗底高圈足内还保留一个圆形土垫。许建林说,该土垫为“垫饼”,烧制瓷碗时,每一只碗的足底都垫一个,是为了保持碗足形状。如今,这些与破损瓷碗黏在一起的垫饼,还保存着烧制时的姿态。

  有段古

  不愿施舍一碗水导致古窑倒闭

  至今,在南村镇沙边村当地还流传着“沙边窑和罗隐井”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名叫罗隐的老人,浪迹天涯,四海为家,靠行乞度日。某年盛夏,烈日炎炎,罗隐来到沙边窑跟窑主讨碗水喝。但势利的窑主不仅不愿施舍,还无情地赶走了罗隐。老人家对着窑场念念有词道:“保佑这窑里出产的瓷器,全部不开床”。说完转身就下山了。到了山脚的老人,实在是口渴难耐,就拿着手上的拐杖用力一插一拔,地上马上涌出一眼甘泉,老人俯身用手掬起一捧水来喝后,便飘然而去。驱赶老人家的窑主却倒霉了,沙边窑此后出炉的碗一只紧黏着一只,无论用什么办法也分不开,窑主不得不宣告破产。

  沙边窑倒闭之后,一直没人敢接手经营,窑场很快就杂草丛生,蛇虫出没,没多久就倒塌了,那一床床未开床的碗和杯,根本无人要,就倾倒在几个山岗上。唯有那老人家用拐杖插出来的泉水,后世称“罗隐井”,依然清澈长流,润泽百姓。

来自: 广州日报

鹏城网微信二维码

鹏城网官方公众平台

深圳同城活动/亲子/吃喝玩乐,本地、周边、省内旅游就上鹏城网。

深圳商务人脉微信二维码

深圳商务人脉社群

实时把握深圳最新产业动向,提前预知下一个风口动向!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关闭

热门活动上一条 /2 下一条

车嘀嘀汽车团购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