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微博
  • Qzone
  • 微信

要让“传统”走更远 必须瞄着“市场”去

362670918 2019-9-29 09:02 661人围观

  如果你有心,在网上书店细细搜寻,可能会找到一本古老的书——《广东五常酸枝家私》。这本精装书十六开本,二百多页,高级洋纸印刷,收录了六百多张广作家具图样。这本书现已是叫价高昂的珍本,但实际上它不过是1890年左右的一本“产品目录”。代理这批家具的德商礼和洋行,甚至还细心地在其中附上了一份19页的价目表。

  借助这本书,我们今天不但可以知晓当时广式家具的许多工艺与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能获知当年酸枝家具样式在欧洲市场的接受度。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非遗”,在当年大部分都是“爆款”。只有那些在市场上如鱼得水的品种,才能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将中国文化的独有风致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又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立足本色又对接市场 才能进入上升螺旋

  礼和洋行是19世纪在中国出现的一家著名德国商行。据已知的资料,它于1840年已在广州营业,创始人是Richard von Carlowitz。这家商行1866年进入香港,1877年进入上海,后来上海成为总行所在地。盛期时,它在青岛、济南、天津、汉口、沈阳、南京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设在上海九江路(江西路255号)的总办事处还是1908年公共租界中最大的建筑。

  广州著名的近代建筑群落沙面岛上,就曾进驻了礼和洋行。在当时岛上40多家洋行中它的地位突出,与英商太古洋行、美商旗昌洋行等13家公司并称为“新十三行”。这些洋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当时广州的进出口贸易,进口产品方面,大宗的有军火、棉织品、呢绒、机器、水油、各种化工原料、医药品、电器、车、轮船、水泥、石油制品等, 小的有洋灯、灯烛、火柴、洋纸、洋伞还有食品、罐头等日常用品。出口产品方面包括生丝、茶叶、花生、织席、桂皮、桐油、皮革、樟脑、瓷器、烟草等,以及各种从四方转运而来的矿产资源。作为手工艺品的广式家具,在这庞杂的商品堆中,似乎并不起眼,但地位却不容小觑。它是传统广东手工艺品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时柔软身段的完美体现。

  葡萄牙人克鲁兹记录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广州社会情形中,就包含规模庞大的外贸市场,当中硬木家具种类繁多。据学者们研究,广式家具“洋庄货”直到清末仍有大宗出口——《广东五常酸枝家私》的出版印证了这一点——清时广州家具主要以用材和销售方式划分生产区域:用坤甸为材的集中在珠江南面;用酸枝为材的集中在城南走木街、濠畔街一带;清末西来初地和新胜街一带商行和工匠多以内销为主;濠畔街一带以出口为大宗。18世纪工业革命后,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兴起,中国装饰性、品质感极强的工艺品正好迎合了这种风尚。但另一方面,传统样式也需“改良”才能体现出“欧式”味道。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清代广式家具是床头柜、酒柜、西式翘头靠床、梳妆台、写字台、转椅、穿衣镜这些“非传统”式样,至于西番莲、西洋卷草纹、西洋风景与人物、盾形、竖琴形等装饰样式也显见是来自西方。有意思的是,这种中西结合的新奇风格令清皇家用户也着迷,定制了不少精美的宫廷用品。

  本质上,这是一个“磨合-改良-接受-发展”的上升螺旋。

  高度的信息不对称 更需要“翻译”的介入

  中国明清时期的外销手工艺品,和世界各地的类似产品一样,被织入了一张早期全球化浪潮的大网中。在工艺和技术上达到惊人水准的它们,并不只是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天马行空的成果,而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既身处“市场”中,必然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今天的产品设计师一定都曾为难以捉摸又挑剔的甲方抓狂过,对产业链上游的传统手工艺业者来说,类似的情形也常出现。当时广州城内外聚集的数以万计的匠人以及卖家,在面对跨海而来的金发碧眼的欧美人,或者紫禁城深宫大院里的皇家口味,最大的挑战可能就在于如何将双方需求以彼此都认可的形式做出来。贸易与设计的关系如何?贸易在设计传递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频繁贸易过程中,碰撞与融合后呈现的设计形式与风格,以及在设计交流中由误解和文化差异产生的各种“合璧”的特殊文化现象,还有对“新”设计的接受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些都是宏大而又具体的话题。如果我们审视传统手工艺品贸易的繁盛时期,会发现无论哪种品种,都是在设计的交流影响之间,一面保留自身特点,另一面又不断刺激、启发和丰富各自的设计。各种设计不断借鉴、吸收和利用,也不断改变了买卖双方的“设计面貌”。

  今天,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情况。快速变化的市场在一段时间内让很多从业人员感到无所适从,既丢失了市场,又落下了潮流,也迷茫了信心。但另一面,很多消费者也在为日用品贫乏的设计和苍白的美感叫苦不迭。信息的高度不对称,让传统美学与当代生活似乎渐行渐远。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是座宝库,足以让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并从中汲取创作养分,还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但到底该怎么做呢?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许多设计师抱怨:与传统匠人“沟通”最麻烦,长期从业形成的惯性思维、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说服他们改变成了难事;同时,又有很多老艺人埋怨:很多年轻人,不懂传统技法和发展源流,上来就讲现代设计、时尚口味,没法谈!

  业内人士指出,时尚行业的跨界设计,不能为转化而转化,要二次或多次再设计。另一面,要让“传承”成为生活的常态。既然已失去原有生活情景的土壤,就要寻找新生活情景的土壤,要理解并使用新生代的语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去沟通、理解。

  是“输血”还是“造血”取决于观念革新

  广州市民协的专家指出,生活方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社会交往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方式的相关方面。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在一定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阶层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所以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研究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况。

  专家指出,传统的民间工艺,也遇到了传统与现代、输血与造血的发展瓶颈。许多老品牌、老艺人的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文创品牌缺乏且产品实用性不强,场景化运用不足,运营方式老套,平台配套不足,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但这对双方来说都非一日之功,必须建立在对相互的行业背景、知识、规律都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需要大量的“翻译”功夫,才能在“老派”与“新潮”之间慢慢筑就一条通衢大道。

  有位资深手工业名师给记者举了“李宁”的例子。这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品牌”也一度陷入过发展瓶颈,但它将目标锁定年轻受众,采取一系列到位的经营方式后,成功转型为“潮牌”。这个本土的、最近的例子,可以给工艺行业很多启发。

  广东省民协等单位曾举办过两届广东“剪纸实验展”,“发现传承手作之美”网络摄影展、“手作之美赏物流香”沙龙展等创新型传统工艺展示活动。这些活动把现场展示、线上传播、文创开发、观众互动等有机融为一炉,目的就是将展览变得轻松,以“嘉年华”形式呈现,起到娱乐效果。

  广州市民协专家指出,文化创意是核心,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有工匠精神。无论发展怎样的“文创”,都要以产品质量为前提,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引领,以开拓创新机制为依托,去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机制,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授权与知名厂商联合生产优质文创商品。就拿爆红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它也不是单兵打游击,而是采用了专业化、集团化的运作模式。现代设计、艺术创作、国际展览、金融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优质资源基础是广东的优势,应当加以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以达到多赢的目的。

来自: 广州日报

鹏城网微信二维码

鹏城网官方公众平台

深圳同城活动/亲子/吃喝玩乐,本地、周边、省内旅游就上鹏城网。

深圳商务人脉微信二维码

深圳商务人脉社群

实时把握深圳最新产业动向,提前预知下一个风口动向!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关闭

热门活动上一条 /2 下一条

车嘀嘀汽车团购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