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微博
  • Qzone
  • 微信

唤起老城记忆 留住浓浓乡愁

362670918 2019-1-4 08:33 841人围观

  2019年1月1日,沉寂5年后,梅城人童年记忆之地金山顶迎来了它新的使命,由梅江区委、区政府主办的“老梅城记忆”展览在此拉开帷幕。“走进展馆,往日生活中幕幕场景呈现在眼前。”在现场参观的廖先生说,无论是照片中的老建筑,还是展出的BB机、大哥大、老旧电视机,都充满了往日的回忆。

  钢筋水泥取代泥土和木材,高楼大厦取代围龙屋,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梅城城市的颜色更加缤纷多彩,城市的高度一直在成长,而那些年的地标、物品也将消失,成为我们的记忆。用影像、物品和文字,留住“老梅城的记忆”,是对历史的忠诚和敬畏。通过触摸往昔,与老梅城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传承客家文化和红色基因。

  “我记忆中的老梅城,围龙屋里住着许多小伙伴,时常一起踢球。足球和书是我们的玩具,期待过年和圩日,在热闹的日子走上老街赴圩,购买客家传统小吃和物品,简单而快乐。”廖先生回忆道。

  ▶▷老城记忆

  老街、古迹古建筑诉说悠久“诗画梅江”

  走进金山顶原梅县博物馆,绿瓦红窗的歇山式两层仿古建筑独具风味。走进楼内,老旧的墙壁被粉饰一新,红黄为主色调的展厅里,张贴了许多充满记忆的老照片,玻璃展柜里放着一些已被淘汰的生活物件。

  此次展览内共设人物足迹、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建设风貌、日常生活、红色印记、百姓掠影八个部分,凸显老梅城记忆,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和梅江区建区30周年画卷。

  “老梅城是梅州市政治、经济、历史变迁的缩影和世界客都中心,是研究客家历史最重要、最直接的见证物。”梅江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和梅江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昔日破旧的老城区已经修旧如故,荒芜的城郊死角,变成了一片片秀美的人文新区。这些湮没和散落在历史巷陌中的众多建筑物得到修葺或恢复原貌而重拾精彩。“通过办展,让后人回望梅江区‘人文秀区’的历史风貌和当今勃勃生机。”

  在建设风貌和日常生活展示区内,展示了梅江桥旧貌,椭圆形围龙屋、中西合璧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影像资料和粮票、布票及收音机、大哥大等上个世纪中下旬人们所用的生活用品。

  如今走在梅江区历史文化街区,依旧能感受到上世纪的客都风情。在骑楼林立的梅州老城区,曲曲折折的老街深巷里,老手工艺人在埋头干活,小孩子在店门口追逐打闹,飘着淡淡葱香的腌面和冒着腾腾热气的三及第汤让人垂涎。这里承载了许多梅城人的记忆。

  一条老街就是一道文脉,老街的大小街道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纪念意义。有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中山路;有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邓仲元的仲元路;有纪念明代修建梅州古城功臣叶文保的文保路;有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的周增路;有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的元城路;有纪念南宋末丞相文天祥的凌风路;还有纪念南朝乡贤程旼的义化路……

  在老街狭长的小巷,两边均为民宅,驳的老墙,灰黄的色彩,以及居住在民宅里的人们和他们所用的物品,沧桑中不乏历史的久远感。老街巷子名很有特色,水巷子、黎屋巷、蓝屋巷、月宫巷、西箭角、珠条街等,富有诗情画意。

  梅州老城,犹如梅州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着客家风情,见证着梅州的沧桑变迁。同样见证着梅城历史变迁的还有散布在老梅城的栋栋百年老屋。

  在距离梅城约20公里处的城北镇玉水村里,仅3平方公里大的地方,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36座。2012年,玉水村相继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灰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村庄中,400年苍天古树、百年桂花树、古井、古驿道……在这个安静的小村庄里,一草一物都散发着古朴气息,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像玉水村般分布着众多古建筑的古村落,在梅江区内还有许多,他们是老梅城的象征,也是老梅城的历史遗产。

  老梅城的风味让人犹如品味了余韵不绝、回味悠长的茶。如何让“茶”持续回甘?近年来,梅江区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对江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提升,改善了江北老城区的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各具特色古民居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出尘封历史,成为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之都

  人文、华侨和足球文化丰富梅城记忆

  作为千年古邑嘉应州府所在地,老梅城历史悠久、山水钟灵、人文俊秀,荟萃了客家人的勤劳聪慧,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客家文化,承载着许多饱含智慧的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这片沃土上孕育了69位考取科甲功名的文武进士、11位在学科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两院院士、36位戎马生涯、驰骋沙场的将军、19位致力于教育耕耘、桃李天下的大学校长。涌现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奠基人林风眠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杰出名家。

  在“老梅城记忆”展的一楼展示厅里,分布着人物足迹、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和华侨之乡这四个重要的展区。

  客家人视求知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而形成了“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优良传统。

  走进嘉应学院的老校门,100米后右拐,便出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老屋,这是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鼻祖张资平的故居——留馀堂,屋前醒目地矗立着一字排开的七对楣杆夹石。

  留馀堂廿一世孙张振孟老人介绍,留馀堂有三间私塾学堂,分别是詠花书屋、西农望岁之居、松云精舍,从这里走出去的张氏子孙活跃在国内国外的政坛、文坛,其中不乏响当当的人物,“三代官费,博士家声”说的就是留馀堂。正是对教育的极为重视,张氏家族世代延续不断文脉香火。

  据考证,清朝时的梅州中心(即现在梅江区),书院、学宫、私塾、社学、义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私塾与书院、社学、官学等其他类型学校一起构成了庞大的教育体系,使穷乡僻壤的寒门学子凭科举踏进仕途,获得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

  祖祖辈辈的客家人一直在迁徙的路途上,从北往南,从山的这边走到海的那边,为了谋生,他们远飘海外,也让梅州成为有名的“华侨之乡”。

  “汕头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一首客家山歌,唱出了当年客家人漂洋过海的心酸。背井离乡,忍饥挨饿,闯过大风大浪,最后在异乡扎根落户,开拓新生活。

  梅江区有700余年的华侨历史,华侨的足迹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68万多人。

  此次“老梅城记忆展”展出了众多华侨为国家捐资的影像和物品资料。“华侨在海外从事不同的行业,勇于拼搏,虽身居异域,但心向祖国,在事业有成后,许多华侨爱国志士和祖国人民一起,出钱出力,奉献捐资,大力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为国家作贡献。”梅江区建区至今,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资助梅江区兴建的科教文卫体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累计达人民币3亿多元。

  足球也是梅江老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887年,德国传教士把足球传入梅州,梅州足球风起云涌。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以曾雪麟(在梅州中学就读)为代表的国家级足球教练,磨练出一批以王惠良、池明华、杨宁、杨霞荪为代表的梅江区籍国家级足球运动员。

  东较场是古时军队士兵操练习武、比武的场地,1933年被改造成为体育场,并成为梅城足球活动中心,重大足球比赛主战场,引发了梅城足球热潮,成为梅州足球的“圣地”。但随着时间推移,东较场的设备设施已经比较落后了。2016年以来,东较场实施改造,现已全新面貌面向市民,面向足球爱好者,将继续它为梅州培养足球人才的“重任”。此次展出也对东较场“前世今生”进行了展示。

  ▶▷红色梅江

  珍贵历史文物见证峥嵘岁月

  在“老梅城记忆”展的二楼,用了两个展厅记录了梅江的“红色印记”。里面展示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梅江区发生的战斗历程,也展出了战争时期的武器、信件等物品,以及烈士英名录等内容。

  坐落于嘉山梅水间的梅江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作为原中央苏区,梅江老区在民主革命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曲折的道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梅城就较早组建了中共党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陈赓、古大存等先后在这块英雄的红色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东征军、南昌起义军、红四军、红十一军以及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闽粤赣边纵等都曾战斗在这里,为新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梅江英雄辈出,参加革命斗争者数万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朱云卿、熊锐、叶浩秀、杨广存、杨雪如、廖柏鸿等革命烈士的鲜血洒遍粤东大地,为中央苏区(粤东)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中共党团组织在梅江区设立红色联络点,当时八角亭、安定书室就是其中较为出名的机关联络点。

  1925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来梅后,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张维在八角亭建立了“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同年12月,第二次东征军抵梅后,张维与国民革命军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洪剑雄在八角亭建立了梅县第一个党支部,成为粤东北地区建党较早的区域之一。

  而位于梅城北门、道前街凤尾阁巷内的安定书室,在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抵梅时就被建国粤军二师师长张民达作为临时接头机关,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房屋主人思想的开明。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在日益紧张的形势下,中共梅县部委和共青团梅县地委于4月中旬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开展武装斗争。5月12日,梅城工人、学生、教师、农民、商人等举行了震动粤东的“五一二”暴动。

  1929年10月,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进军东江地区,红四军胜利攻占粤东重镇梅城。293名红四军官兵反攻梅城,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朱毛红军”留下的红色游击区。

  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历史赐予梅江区的宝贵财富,也是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近年来,梅江区致力于擦亮革命旧址和英雄故居的名片,系统整理、修缮、维护了一批革命史料和红色旧址。

  其中,长沙革命纪念园获评“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同时,梅江区从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适应新时期大规模培训干部和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出发,经实地考察和综合评估等程序,评定了朱云卿故居、长沙革命烈士纪念园、梅州学宫(红四军梅城战役历史陈列室)、西阳镇北联村(广东省“红色村”)、三角镇乔琳公祠、黄遵宪故居、林风眠故居、江南街道红光社区、三角镇东区商圈、黄坑村田园综合体等10家单位,为首批梅江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目前,梅江区红四军梅城战役历史陈列室、长沙镇长沙革命纪念园、叶浩秀烈士故居、西阳镇北联红色基因馆、金山顶公园等陆续建成并开放;陈公坪苏维埃政府旧址群、唐润元烈士故居、梅埔丰边苏维埃政府旧址暨明山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新一批红色项目将启动修缮建设。

  ■链接

  梅江区红色印记

  梅江区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在中央苏区全盛时期,梅江区苏区先后是中央苏区闽西(闽粤赣)、福建省南部区域,无数英雄儿女在这片热土上前仆后继,留下了诸多的红色“勋章”。

  梅江是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地方

  自1925年12月在八角亭成立中共梅县党支部至梅城解放,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梅江区各级党组织始终让党的红旗在梅江大地高高飘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

  梅江是革命英雄辈出的地方

  为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梅江区涌现了一批批让人民群众铭记的革命先烈,朱云卿,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的将领,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红1军团,红1方面军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代部长等职,还有熊锐、杨雪如、杨广存、叶浩秀等等,更有一批走出家门、献身革命的无名烈士。

  梅江是众多共和国将帅战斗过的地方

  梅江大地遍布伟人足迹,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伟大革命家先后在梅江传播革命、英勇奋战。梅州学宫,就是当年朱德同志在梅城战役中第一次攻占梅城后,冒着敌人随时反扑的危险,向群众演讲的地方。

来自: 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关闭

热门活动上一条 /2 下一条

车嘀嘀汽车团购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