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微博
  • Qzone
  • 微信

小文艺福利 | 新加坡旅游不能错过的特色小楼

yuequ 2017-6-20 07:45:31 显示全部楼层
鹏城网

马上注册,快速抢更多广东特价旅游门票和酒店特惠,轻松玩转鹏城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新加坡旅游好玩的事好玩的地真的是一箩筐一箩筐,你没去过的地方可能数不胜数呢!但,今天,对,就今天,IMM小编将给那些文艺气息的亲们送上大大的福利哦,就是你们闻所未闻,极具特色风格的小楼,不看,就真的是没眼力见啦!

如果到新加坡旅游,特别是喜欢文化气息的伙伴,不妨看一下街边非常不起眼,但一看就非常有特色的小楼。这些二三层的小楼,在街道两侧整齐排列。它们被涂成多种颜色,或靛青、或粉、或黄、或纯白,在热带的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吸引眼球。在热带的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吸引眼球。这些小小的店屋留存着小城两百年的历史血脉,对于新加坡来说已经是非常古老的建筑了!

新加坡每一个年代的店铺屋都各具特色。它们不仅仅外观上别具风格,也与历史和文化紧密关联,新加坡的回忆都是包括在这些建筑物里面,这就是它们的社会价值。



早期的新加坡,大部分市区内的老百姓都住在店铺屋里。店铺屋的设计,就跟多元种族社会有着一定的关系。一所店铺屋里,你可以看见西方建筑物的影子,当中也可以有中国建筑的构件,甚至同时可以看到一些马来建筑风格……就好像我们的语言,混合、掺杂了很多不同的风格。

店屋通常从街道的一头开始,一家家排列到街道的另一头。它的正面看起来相当狭小,只有四五米宽。木梁架在两侧的承重墙上,支撑起各个楼层。房顶搭上瓦,就成了一座小楼。

店屋过度瘦长的比例如果了解中国南方的建筑就会有印象,即中国清代南方水乡典型的前商后宅风格。而在新加坡对于这种建筑,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店屋主人把中国南方民居的风格带到新加坡。江南的水道旁,岭南的街道边,都有类似的瘦窄身形的民居和店铺。

华人下南洋,就把家乡的建筑风格带到了新加坡。另一方面,中国建筑惯用木梁来支持房顶,传统的店屋也不例外。当地木材的承受力限制了店屋的宽度。总之,上面的解释把源头指向——中国。

这些店铺的风格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和新加坡当时的统治者有关!

众所周知,新加坡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最初规划新加坡时,按照管理殖民地的经验,把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片区。中部的大片土地留给了欧洲人,而边缘地区分别划出中国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的小片居住区。

然而,华人社区人口迅速膨胀到数万,欧洲人却不到百人。在狭小而拥挤的华人社区中,“临街”成了珍贵的商业资源。正面狭小的店屋成为人们共享“临街”权利的最可行方式。



在这些老店铺中,有印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店铺屋常见的五脚基、百叶窗和天井,无一不诠释着先人的智慧。五脚基构成的走廊店屋虽窄,但都保留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天井结构。有的店屋按照中国传统,采用完全开放的天井,从三楼直通一楼,成了一个小型庭院。

这种涉及放在现在就是科学!

新加坡天气炎热,太阳猛烈,有时又会下起倾盆大雨。店铺屋前的五脚基就正好为行人遮凤挡雨。至于百叶窗和天井,它们都有通风的作用。店铺屋里面又深又长,如果没有在中间再开窗来取光、通风的话,住在里面的居民根本没有办法感到舒适。

有的店屋在天井上支起小亭盖,以避免水涝和过强的日照。在狭长且两侧封闭的店屋中,天井改善了采光和通风。而在炎热午后,店屋的高墙和天井又创造出幽深清凉的环境,让店屋成为热带小城的乐居地。

由于超强的实用性,岛上居民都开始采纳店屋的形式。土生华人、移民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会根据自己的口味,装饰出形式各异的店屋。

华人在店屋的正面挂起牌匾和灯笼,在墙上刻上松、竹、梅、龙和麒麟。伊斯兰教徒在房顶绘出星月和植物标志,在房檐留下连续的木饰。

马来风味的木雕、希腊罗马式的柱头和拱圈、殖民风格的盾牌和勋章,爬满了店屋的正立面。百叶窗、推拉窗、滑窗、玻璃窗竞相登场。不同风格的元素甚至会混搭在一起,共同装饰同一间店屋,留下别样的混血魅力。

而当年为了改善的居住环境,英国殖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并开始建造以现代主义为主的新型住宅。

新型住宅强调形式跟功能的配合,建筑物不可以有无谓的装饰,要用简洁的方法来表达美感,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强调实用性。它们虽然没有装饰,但是建筑师利用了如弧形楼梯这些实用的设计,为建筑物赋予美感,同时也不失实用价值。

店屋中容纳的,是大批下南洋的华人。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皇朝崩溃,民国风雨飘摇。

闽粤沿海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下南洋。这些避祸的华人为刚刚开埠的新加坡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英国人的管理和海军保护让新加坡成为一个可以安心赚钱的地方。华人移民们希望在这里赚取一份家业,等到祖国安定时再回归家乡。

式样简朴的60年代建屋局初期店屋,虽然它们外观统一,但是真的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它的美在于它的务实。因为资金有限,又要建得快、建得多,能给人民带来卫生、清洁的居住环境,这已经是一幅很漂亮的图画。店铺屋的美来自它跟附近环境的关系。很多店屋区都有很妥善的规划,邻里内有各种设施,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20世纪初新加坡迎来了经济大繁荣,橡胶和锡是两大功臣。从南美移植来的橡胶树很适应当地的气候。随着美国工业发展,橡胶成为重要的进口原料。而马来西亚锡矿的开发,则得益于新兴的罐头产业。

一大批新加坡华商抓住了这个好机遇,在马来西亚开橡胶园和锡矿,运往新加坡加工,再销往全世界。快速富裕起来的华商在店屋上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品味。他们在店屋正面堆叠上大量中国风味的浮雕和装饰,使用夸张的造型,形成了所谓的“中式巴洛克”风格。

此外,建筑师也在屋顶下工夫,令店屋看起来高低有致。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如增设一些休息角落和凉亭等设施,以及在园景的设计上也下工夫,使环境更加宜人。这些改变,使每个店铺屋区都各有特色。

所以,到新加坡,文艺范一定要去看一看这些独具风格的小店铺,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货和体验!
074528n3kc3akfd4odkkkf.jpeg
074529wrg2qe1zqbtx1iei.jpeg
074529zrlrg4xj9tjggq3m.jpeg
074529y3zvcubctpjlpzug.jpeg

0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热门活动上一条 /2 下一条

车嘀嘀汽车团购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