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微博
  • Qzone
  • 微信

“我相信汇丰,汇丰却伤害了我”

鹏城网

马上注册,快速抢更多广东特价旅游门票和酒店特惠,轻松玩转鹏城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pc.jpg

  赵先生称当年他只拿到了两份空白合同,直到后来投诉至银监局,才得到了填写完整的合同复印件。
  “我知道把此事通报给贵报可能会导致银行方面对我更加强硬,可我真的已经身心疲惫,只想用自己的经历来提醒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近日,家住华侨城的赵先生(化名)特意来到了深圳晚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投资上海汇丰银行(中国)某一理财产品遭受重大损失后,走上3年维权路仍未见尽头的故事。
  五年前
  投入数十万换回空白合同
  早年便来深工作,年过五旬的赵先生是位非常保守的投资者,自称至今都未涉足过股市,大部分积蓄都放在银行做定期存款。“1990年开始,我就做了香港汇丰银行的客户。”他告诉记者,或许正是因为早期的这种经验,以及对汇丰品牌的绝对信任,才会导致自己如今的窘境。
  “2007年8、9月间,汇丰华侨城支行业务员到我所住的小区推销理财产品。我本来在香港汇丰有账户,只是询问能否在深圳汇丰银行办理香港汇丰银行的业务。没想到从此以后,该业务人员经常打电话催我去买他们的理财产品,最频繁时不止一天一个电话,说再不买就没有了。只和我讲他们的理财产品收益如何好,比在中资银行存定期强多了,从未和我讲过不保本的问题。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完成任务和业绩才积极鼓动我买他们的产品。”
  赵先生说自己投入了25000欧元和30000美元分别购买了两款由汇丰银行(中国)上海总部发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IPFD0030和IPFD0033。“在购买产品时,完全出于对汇丰这个牌子信誉的信任,听信了理财经理所做的没有风险的口头承诺和夸大收益。”
  25000欧元和30000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折算就是人民币数十万元,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这已经算是很大的一笔投资。可赵先生却清楚地记得,“在购买产品的当天,汇丰华侨城支行高姓客户经理拿出包括空白格式合同和产品说明书一些文件,让我在一份上先签名,其他内容由她来写。至今我手里只有这份没有双方签字的空白格式合同。直到2010年的3月,在我的要求下,才拿到有双方签字的合同复印件。”

3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未未破小孩 楼主 2013-3-4 11:47:02 显示全部楼层
鹏城网
  俩细节
  风险测试评估弄虚作假
  除了空白合同,赵先生还对另外两个细节记忆犹新。
  “购买产品的当天,高姓经理还让我在电脑上做风险测试评估。我清楚地记得,我都是选择最低的风险承受能力。她当时还说我属于‘保守型’客户。然后拿出空白风险测试评估书让我签字。至今都没给过我一份复印件。”赵先生说,“我是在去年到深圳银监局投诉后,才偶然看到这份改动后的测试评估书,已把我改成‘平衡型’客户,而且在一处日期修改处代替我签名。”就凭这一点,赵先生认为汇丰华侨城支行的业务人员当时存在明显的弄虚作假行为。
  “后来我才知道,银监会的有关文件《办法》和《指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所销售产品的风险程度要和购买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符合。我所购买的两款产品都属于‘中度风险’,如果按照我是‘保守型’客户,按规定我是不能购买此类产品。他们为了让我买这两款产品,把我改成了‘平衡型’客户,不惜在文件上作假!”赵先生对此十分气愤。
  另有一个让赵先生终生难忘的细节是:当时高姓经理让他在空白合同上签名时,要求其抄写风险提示的一句话。“因为当时我对此理财产品并不了解,完全是处于对汇丰的信任,相信理财经理的承诺和劝说,才认为购买该产品是没有风险的。”赵先生说,“当时我明确表示如果要抄这句话,我就坚决不买了。因为本来我也不想买这个产品。”
  让赵先生没想到的是,据说是在高姓经理和她的主管向“上海总部主管经理”电话请示后,这位“主管经理”同意由理财经理代其在合同上写下了一句话:“本人已了解理财经理讲述的产品风险。”而这句话,与合同条文规定上的原字句内容并不相同。“因为理财经理和我讲述的是没有什么风险,只是收益多少的问题。所以,她代我写的这句话,当时我也认可了。”赵先生表示,“后来才知道,这种方式是明显违规的行为。”
未未破小孩 楼主 2013-3-4 11:48:05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来
  产品巨亏走上漫漫维权路
  2008年,赵先生所购买的两款理财产品已经出现了大额亏损,当时他就向汇丰华侨城支行提出了退还本金的要求,但并未获得任何回应。2009年下半年开始,他走上了向汇丰“讨说法”的维权路。
  先是与华侨城支行进行沟通,随后向深圳分行投诉,而后联系上了汇丰(中国)上海总部。“我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个错误——过去一直以为汇丰华侨城支行就是香港汇丰银行在深圳的分支机构,投诉到上海后才发现汇丰(中国)是独立的公司,与我过去一直在那里办理业务的香港汇丰银行是两回事。”
  赵先生说,在其投诉期间,上海方面要求其做一个“产品转换”,承诺把自己原本购买的两份理财产品转换成另外的产品。“这种产品转换的条件非常苛刻,风险全由客户承担,实在让我难以接受。”赵先生说。不曾想随后他接到了来自上海方面的“最后通牒”——若拒绝做产品转换,汇丰方面只有三点意见:拿出1万元人民币作为“善意的安排”;签订有关和解协议书;立即在汇丰银行销户。
  “我的回答是,你们汇丰银行有没有错,有没有责任?如果没有,我凭什么要你们1万元,如果有,1万元远远不够。”随后,汇丰方面再度与赵先生联系,表示把“善意的安排”改为5万元,希望达成协议,依旧遭到了他的拒绝。“不算汇率等等,我损失已经超过20万元。况且这还不是钱的问题,是银行方面到底承认不承认自己有过错的问题。”
  2010年初,赵先生又向深圳银监局投诉了此事。根据银监局调查后给予的回复看,当时向赵先生推销理财产品的业务人员已经离职,而赵先生手头所能提供的资料太有限,无法证明当时银行存在诱导购买行为。但经过调查确认,合同中风险提示的语句由银行职员抄写,违反了银监会关于理财产品销售的规定,深圳银监局已经责成银行进行整改。
未未破小孩 楼主 2013-3-4 11:48:58 显示全部楼层
  赵先生说
  切勿盲目选择 银行理财产品
  如今已是2013年,赵先生与汇丰(中国)之间的僵局并未被打破。几年来,他先后向汇丰(中国)公司所在地上海的银监局投诉过,到北京向银监会投诉过,还去过香港汇丰银行了解其与汇丰(中国)之间究竟有何种关联。“现在连华侨城支行的行长都换人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为了解银行方面的情况,本报记者首先拨通了汇丰(中国)的400免费电话,遗憾的是接线人员称其热线只负责处理银行业务问题,而客户投诉有相应部门负责。这一客服热线,也无法向记者提供相应的媒体采访或公众质询电话号码。
  上周五,记者最终通过投诉人赵先生,取得了负责跟进该个案的一位汇丰(中国)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并与在上海的他取得了联系。在得悉来意后,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将会把记者的采访函转交给公司有关部门处理。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汇丰(中国)方面的有关答复。
  据赵先生称,与他有类似经历的深圳市民为数不少,但其中许多人都选择了“哑巴吃黄连”似的妥协。“但我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因为银行分明是有错的,但它一直都不肯承认。”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因为对于某一银行品牌的盲目信任而去投资,更不要轻信业务人员对其理财产品的夸大其辞。“我就是因为太相信‘汇丰’这个品牌,才弄成今天这样!”
  提示
  如果您有和赵先生类似的经历,或是在投资过程中自觉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请与本报热线83929999取得联系。说说您的故事,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借鉴。(来源:深圳晚报)
关闭

热门活动上一条 /2 下一条

车嘀嘀汽车团购
用户反馈
客户端